山东外海实弹演练实为模拟拦截美军隐身巡航导弹,检验我军低空防御能力,筑牢首都圈安全防线。
2025年9月12日至14日,山东外海接连传来的巨响和夜空中划过的火光,引发了全民关注。不同于网络猜测的”中段反导试验”,这次实弹演练实际上是一次针对低空隐身目标的精准拦截——模拟拦截美军AGM-158系列隐身巡航导弹,检验我军保护首都圈和北方海域的防空能力。

禁航区里的实战演练
潍坊海事局连续发布的两则禁航通告,为这次演练拉开了序幕。9月12日下午至13日中午,13日晚至14日中午,相关海域禁止一切船舶驶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目击照片显示:两个飞行物在夜空中交汇——一个拖着明显火光沿抛物线高速飞行,另一个火光微弱且速度较慢,正从低空向高空攀升。
从轨迹分析,那个火光明显、走抛物线的正是拦截弹,采用高抛轨迹来逼近和锁定目标;而速度缓慢、火光微弱的,极有可能是模拟巡航导弹的靶弹。这种拦截高度完全在大气层内,最高不过几千米,与需要在200-2000千米高度进行的中段反导拦截截然不同。
为何不是中段反导?
真正的中段反导拦截试验,针对的是飞行在中段(大气层外)的弹道导弹,其拦截高度通常在200到2000千米之间。而此次山东外海的拦截点靠近低空云层(层积云高度一般在1500米以下),拦截高度明显较低,飞行轨迹特征也与中段反导不符。
军事专家分析指出:”这次演练明显是针对低空目标的舰空或地空防空导弹拦截测试,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反导试验。从技术参数到实战场景,都与拦截巡航导弹的特征高度吻合。”
美军隐身巡航导弹的现实威胁
演练背后,是美军AGM-158系列隐身巡航导弹与日俱增的威胁。这款采用先进隐身技术的空射武器,能有效减少红外和电磁特征,突破密集的防空网。
目前美军主要装备的AGM-158B增程型射程超过1000公里,可在防空系统防御范围外发射;AGM-158C反舰型能自动检测并规避雷达信号,根据电磁信号追踪目标。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些导弹具备强大的网络通信能力,可多枚协同作战,同时打击目标。
美国空军曾公开表示:”每架B-1B战略轰炸机可挂载36枚AGM-158C,5架B-1B就能向中国航母编队发射180枚导弹。即使拦截率达到95%,剩余的9枚仍足以重创航母。”这种威胁对我国沿海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演练的技术价值与战略意义
选择渤海和山东外海作为演练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里是保卫北方海域和首都圈安全的关键区域,在此模拟拦截隐身巡航导弹,既能检验实战能力,又能形成有效威慑。
从技术角度看,照片中拦截弹在飞行末端呈现向上抬升的轨迹,这是中远程防空导弹拦截低空目标时的典型战术——通过调整碰撞点和角度,确保拦截装置能准确击中速度较慢的靶弹。
而靶弹速度明显较慢、火光微弱的特点,正符合模拟隐身巡航导弹的特征。这类导弹注重低空突防,无需像战略弹道导弹那样高空飞行。
我军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海军和海空防御体系多次成功进行舰空导弹拦截超低空掠海巡航靶弹的演练。052D、054A等舰艇使用海红旗-9B、海红旗-16、海红旗-10等导弹系统,均已具备拦截掠海目标的能力。
此次演练延续了这一思路,重点测试在复杂电磁和气象条件下,各系统对隐身巡航武器的探测、识别和拦截能力。这对完善联合作战流程、提升实战拦截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透明与威慑的双重信号
通过公开禁航通告和实弹演练,我军向外界传递了两个明确信号:一是高度重视周边潜在的巡航导弹威胁,并具备相应的应对能力;二是展示关键海域对低空突防武器的探测和拦截实力。
对周边国家而言,这既是一种威慑,也是防御透明化的体现。表明我国的演练不是盲目进行,而是基于实际防御需求,针对已有情报评估开展的针对性训练。
未来防空体系的发展方向
此次演练也提醒我们,未来的防空体系建设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提升:低空探测能力、被动与主动传感器融合技术,以及拦截流程的协同效率。只有不断完善这些环节,才能有效应对更复杂、更隐蔽的来袭威胁。
随着隐身技术和巡航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防空反导面临新的挑战。这次山东外海的拦截演练,展现了我军应对新威胁的能力和决心,也为未来防空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数据。
夜幕降临,山东外海的巨响已经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仍在继续: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守护我们的蓝天?这次演练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通过不断提升实战能力,筑牢国家安全的空中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