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避孕套广告引发公共空间营销边界争议,折射中国社会性观念与商业创意的碰撞与磨合。
当一辆辆印着“出嚟威,最紧要戴头盔”的公交车驶过广州街头,当上海市民看到“旁友帮帮忙,头盔戴戴好”的方言广告穿梭在南京路,一场关于公共空间与商业创意的讨论正在全国悄然掀起。

2025年9月,避孕套品牌杜蕾斯在全国多地的公交车上投放的系列广告,意外地成为了社会观念的试金石。这些运用各地方言双关语的创意广告,在获得部分市民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引发了另一些人的强烈不适。截至9月12日,社交媒体话题“公交车大幅避孕套广告被指引人不适”阅读量突破2亿,折射出当代社会在性观念、公共空间管理和商业创意边界上的多元碰撞。
一场广告引发的社会大讨论
在广州某小学门口的公交站台,放学时分总是聚集着等待回家的学生。最近,经过这里的公交车身上,赫然印着醒目的避孕套广告。“妈妈,为什么公交车说要戴头盔?”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好奇地询问母亲,母亲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步上演。在宁波,印着“头盔戴戴牢,开车交关稳”的公交车行驶在街头;在上海,“旁友帮帮忙,头盔戴戴好”的广告语搭配沪语特色,引发市民热议。
支持者们认为,这些广告巧妙运用方言双关,既亲切又具有创意,将安全性行为与安全驾驶的概念巧妙结合,是一种成功的营销策略。微博用户@上海老克勒写道:“看到公交车上的沪语广告,瞬间被这种海派幽默打动。既宣传了安全知识,又传承了方言文化,一举两得。”
然而,质疑的声音同样强烈。多位市民通过12345市民热线反映,认为这类广告出现在公交车上“有伤风化”,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审核。一位杭州家长在投诉信中写道:“我理解性教育的重要性,但不应该以这种强制曝光的方式。孩子们没有选择权,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些成人内容。”
公共空间的伦理边界在哪里?
在这场争论中,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公共空间的商业表达应该遵循怎样的标准?
公交车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载体,其流动性强、受众面广的特点,使得车身广告不仅传递商业信息,更无形中塑造着城市文化氛围。反对者认为,避孕套广告涉及性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不应强制出现在公共视野中。
“在电影院、视频网站,我们可以选择不看某些内容。但在公交站,我们没有选择权。”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雨指出,“公共空间的广告投放应当考虑各年龄段受众的接受度,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表示:“《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内容。判断这类广告是否违规,关键在于其表达方式是否超出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
也有观点认为,社会对避孕套广告的敏感,实则反映了性教育的滞后。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理事李雨说道:“与满大街的无痛人流广告相比,避孕套广告实际上更具积极意义。它从源头预防意外怀孕和性疾病传播,是一种负责任的健康倡导。”
创意与责任的平衡之道
在这场争议中,杜蕾斯广告的创意表达方式获得了不少赞誉。广告巧妙运用各地方言,将安全性行为隐喻为“戴头盔”,既保留了趣味性,又避免了直白露骨的表达。
“广告创意需要边界,但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创新。”资深广告人陈明认为,“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用幽默智慧的方式传递了重要信息。但同时,品牌方也需要考虑投放场景的适宜性。”
一些专家建议,敏感产品的广告投放可以采取更精准的策略。例如避开学校、儿童活动区域,选择在医院、社区健康中心等场所周边投放;或者采用更含蓄的设计方案,减少可能引起不适的视觉元素。
广州市民张先生的观点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我不反对避孕套广告,但希望投放时能更加审慎。比如可以避开上学放学时段在学校周边行驶,或者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艺术性和隐蔽性。”
构建多元包容的公共空间
这场争论背后,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真实写照。不同世代、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社会学者指出,公共空间的商业广告管理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机制,不仅要判断其是否合法,还要考量社会接受度、场景适宜性等多重因素。当商业创意与公众舒适度发生冲突时,需要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寻求平衡。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能够包容多元声音,但同时也要尊重不同群体的感受。”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表示,“这就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咨询机制,让各方意见都能得到充分表达,最终找到最大公约数。”
随着讨论的深入,多个城市的公交集团表示将重新评估广告审核标准,考虑建立更细致的分类投放指南。而杜蕾斯方面也回应称,将认真听取公众意见,优化未来的广告投放策略。
这场由公交车广告引发的讨论,已然超越商业范畴,成为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如何在商业创新与公序良俗之间找到平衡点,不仅考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衡量着整个社会的包容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