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审美成为行为艺术,奢侈品早已超越使用价值,成为圈层认同的社交货币。
当巴黎世家那款形似便利店零食袋的“北京烤鸭”手拿包在社交平台刷屏时,整个时尚圈再次被颠覆了审美认知。这款售价高达15500元的手袋,用意大利顶级牛皮精心制作,正面印着油光发亮的烤鸭图案与醒目的“Balenciaga”logo,背面甚至煞有介事地印着虚构的“营养成分表”,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奢侈品的尽头,是让人看不懂的行为艺术。

▌烤鸭包引发的审美争议
这款于2025年秋季面世的手袋,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两极分化的热议。有网友直呼“这是楼下便利店零食袋的豪华版”,也有人调侃“终于实现烤鸭自由,虽然是背在身上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争议不断,据北京部分门店销售数据显示,开售10天内已有近20只“烤鸭包”被售出。
这个数字让无数普通消费者感到困惑:究竟是谁在购买这些价格惊人却造型奇特的奢侈品?为什么明明被大众吐槽为“丑东西”,却依然有人愿意为之买单?
事实上,巴黎世家这款烤鸭包并非个例。回顾近年来的奢侈品市场,类似产品层出不穷:LV官网曾上架一款外形类似乌龟的迷你手袋,售价高达2.46万元;更早之前,该品牌还推出过标价55500元的龙虾造型手袋,被网友调侃“乍一看更像一只大蟑螂”。
▌奢侈品界的“审丑”竞赛
这些产品的共同特征是设计与价格的极致反差:看似日常甚至廉价的造型,却被赋予奢侈品的高昂定价。正如巴黎世家创意总监Demna Gvasalia那句著名的宣言:“我不能错过设计世界上最贵的垃圾袋的机会。”
前几年淘宝公布的40件“丑东西”名单中,奢侈品牌产品赫然在列:路易威登的长筒“假肢鞋”、Miu Miu镶满水晶的三角裤、香奈儿的皮革假刘海和JW Anderson的青蛙造型拖鞋等都榜上有名。这些产品虽然被大众吐槽,却依然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买家。
▌谁在为天价“丑东西”买单?
那么,究竟是谁在消费这些看似荒诞的奢侈品?经过对奢侈品消费群体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时尚圈内的专业人士和潮流引领者。对于时尚编辑、造型师、博主等人群而言,这些奇特单品是彰显专业度和时尚敏锐度的工具。他们需要通过这些产品来展示自己对潮流的前瞻性把握。
其次是新锐财富阶层。对于新富群体而言,传统奢侈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彰显个性的需求。这些造型奇特的产品反而成为区分传统精英阶层、展现独特审美品味的符号。
再者是限量款收藏爱好者。奢侈品收藏圈中有一批专门追逐限量款和奇特设计的藏家,他们将这类产品视为投资品和收藏品,看重的是其稀缺性和话题性。
最后是追求社交媒介曝光的群体。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产品能够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带来更多关注和互动,从而实现社交资本的增值。
▌“审丑”背后的消费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类产品的流行反映了当代消费主义的深层变革:
其一,反叛传统审美的心理需求。当传统奢侈品日益普及,已经无法满足高端消费者彰显独特性的需求时,通过购买争议性产品来展现反叛精神成为新的选择。
其二,社交货币的获取。在社交媒体时代,能够引发讨论和关注的产品本身就具有价值。背一个15500元的烤鸭包走在街上,必然会引起路人的侧目和议论,这种关注度对某些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回报。
其三,圈层认同的建构。购买这些奇特单品的消费者往往形成了一个小众圈层,通过共同认可这些产品来强化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四,消费自信的彰显。敢于购买被大众视为“丑”的产品,实际上展现了一种强大的消费自信:“我不需要迎合大众审美,我有足够的品味自信和经济实力来定义美。”
▌奢侈品的营销策略变革
从品牌方的角度来看,这种“审丑”设计实际上是一种精明的营销策略:
首先,这些产品具有极强的话题性。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能够引发广泛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无论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在提升品牌知名度。
其次,这种策略实现了市场细分。通过推出争议性产品,品牌能够精准地筛选出最具忠诚度和消费力的客户群体,这些消费者往往不在乎外界评价,更注重自我表达。
再次,这种设计突破了创意边界。在传统设计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通过突破常规的设计语言,品牌能够展现其创新能力和艺术勇气,从而巩固在行业内的引领地位。
最后,这类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利润率。由于减少了大众化产品的营销和渠道成本,虽然销量有限,但单件产品的利润空间更大。
▌奢侈品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消费观念的演变,奢侈品的定义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显性消费”转向“隐性消费”。过去奢侈品主要用来彰显经济实力,如今更倾向于展示文化资本和审美独特性。那些能够被一眼认出的经典logo正在被小众设计取代。
从“大众追捧”到“圈层认同”。奢侈品不再追求让所有人都向往,而是专注于服务特定圈层,通过建立独特的审美体系来强化群体认同。
从“实用价值”到“概念价值”。产品的实用功能逐渐让位于其所代表的概念和故事,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包袋,更是一个话题、一个态度、一个身份标识。
从“审美共识”到“审美分裂”。传统的美的标准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审美体系并行不悖。
▌理性看待奢侈品消费
面对这些价格惊人却造型奇特的奢侈品,普通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
首先要认识到奢侈品消费的本质是文化消费而非实用消费。这些产品的价值主要来自于其品牌文化、设计理念和艺术价值,而非实用功能。
其次要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差异。存在即合理,这些产品能够存在并且售出,说明它们满足了一部分特定人群的需求,只是这些需求与大众需求有所不同。
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消费价值观。不要被品牌的营销策略所左右,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审美喜好和实际需求来进行消费决策。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审美选择和消费行为,毕竟消费的本质是为了满足需求、带来快乐。无论是15500元的烤鸭包,还是155元的实用背包,只要能够为拥有者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就实现了其价值。
正如一位时尚评论家所说:“最好的消费,是那些能够让你每天早上醒来都感到开心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购买烤鸭包的消费者,还是选择普通背包的人,都在追寻着各自的幸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