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队0-1爆冷负于玻利维亚,前锋里沙利松8场0球0助表现低迷,折射出桑巴军团锋线乏力与人才断层的严峻问题。
北京时间9月10日,南美世预赛收官战爆出冷门。五星巴西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拉巴斯高原客场0-1不敌玻利维亚,不仅让对手时隔16年再次战胜自己,更直接帮助玻利维亚反超委内瑞拉晋级洲际附加赛。而在这场失利中,身披9号战袍的里沙利松再次交出尴尬数据:8场0球0助,赛后评分6.3分全场垫底,成为巴西锋线疲软的最新注脚。

一、高原魔咒与历史性失利
拉巴斯高原向来是南美足坛的”魔鬼主场”。海拔4060米的高度让客队球员呼吸困难,体能消耗加倍。比赛第45分钟,吉马良斯禁区内犯规送点,21岁的玻利维亚新星米格利托一蹴而就。这个进球不仅决定了比赛胜负,更让这位桑托斯小将本届世预赛进球数达到7粒,仅次于梅西的8球。
这是巴西自2009年以来首次负于玻利维亚,也创造了世预赛改制后队史最低积分纪录——18战仅获28分。若非世界杯扩军,巴西将不得不参加附加赛争夺正赛名额。这场失利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桑巴军团近年来的人才断层和战术困境。
二、9号魔咒:里沙利松的尴尬数据
作为巴西队正印中锋,里沙利松本场比赛的表现令人失望:
- 1次射门0射正
- 0次过人尝试
- 0次关键传球
- 6次争顶仅成功1次
- 17次触球6次丢失球权
第61分钟,安切洛蒂无奈将其换下。这不是偶然失常,而是整个世预赛的缩影:8次出场(5次首发)0球0助,完全配不上那件象征着荣耀的9号战袍。
三、历史对照:巴西9号位的衰落轨迹
里沙利松的困境并非个例。回顾近20年巴西中锋位置,可谓一路下滑:
- 法比亚诺(2006-2010):28场11球,尚具杀伤力
- 若(2011-2015):20场5球,效率明显下滑
- 塔尔德利(2014-2015):14场3球,表现平平
- 热苏斯(2016至今):56场19球,时好时坏
- 里沙利松(2018至今):48场20球,近期断崖式下滑
从罗马里奥、罗纳尔多的场均0.7球,到如今里沙利松的场均0.4球,巴西9号的含金量明显缩水。这种衰落直接导致球队进攻乏力——本届世预赛巴西仅入24球,不仅落后阿根廷(31球)、哥伦比亚(28球),甚至不及厄瓜多尔(27球)。
四、深层原因:人才培养体系失衡
巴西锋线危机的根源在于青训理念的转变。过去巴西盛产”禁区杀手”,如今更青睐能跑善抢的”现代型前锋”。俱乐部为追求短期成绩,更愿意使用身体成熟的外援中锋,本土年轻前锋得不到足够锻炼机会。
同时,欧洲足坛的战术变革也影响了巴西前锋的成长。各大豪门更倾向使用全能型攻击手,传统中锋生存空间被压缩。当巴西青年才俊早早留洋,往往被改造成边路或二前锋,真正的中锋技艺逐渐失传。
五、安帅难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名帅安切洛蒂接手巴西队后,一直试图打造更整体的进攻体系。但面对锋无力的现实,即便战术大师也难为无米之炊。本场比赛,巴西控球率高达67%,完成15次射门却只有3次射正,充分暴露了终结能力的欠缺。
高原作战固然是客观困难,但作为志在争冠的豪门,巴西不应该为一场失利找借口。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为何曾经天才辈出的足球王国,如今连一个可靠的中锋都难以寻觅?
六、重建之路:任重道远的世界杯征程
这场失利给巴西足球敲响了警钟。随着世界杯扩军,虽然避免了附加赛风险,但锋线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可能的方案包括:
- 挖掘国内联赛新秀,给予更多机会
- 调整青训理念,重新重视射门训练
- 在欧洲寻找具有巴西血统的潜力前锋
- 战术层面设计更适合现有人员的进攻体系
里沙利松的表现只是表象,背后是整个巴西足球体系的失衡。想要重现桑巴军团的辉煌,需要从根基开始重建。正如贝利曾经说过的:”巴西足球的精华在于进攻,而进攻的灵魂在于射手。”找回射手的本能,或许是巴西足球复兴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