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柴怼怼”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立案侦查,曾恶意抹黑胖东来并借虚假打假引流带货,其妻公司亦因虚假宣传被罚22万元。
从坐拥千万粉丝的“打假网红”,到涉嫌犯罪的阶下囚,“柴怼怼”的坠落轨迹警示着: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恶意抹黑终将付出代价。
2025年9月10日,一则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开:曾以“打假”闻名的网红“柴怼怼”(本名柴向前),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温州市平阳县公安局立案侦查。警方确认,柴向前等人已于9月8日被带走调查。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红,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代价。
“打假”变“假打”:网红人设的崩塌之路
柴向前最初以“打假勇士”的形象走红网络。凭借犀利的言辞和看似正义的打假行为,他迅速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积累了大量粉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打假”逐渐变了味。
今年4月,柴向前将矛头指向了备受消费者喜爱的零售企业胖东来。他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声称胖东来“以低成本从玉石获取暴利”,并公开贬低胖东来的产品质量。这些言论迅速引发网络热议,但也引起了广泛质疑。
于东来的愤怒回应:社会的耻辱和悲哀
面对柴向前的恶意抹黑,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没有选择沉默。2025年“五一”期间,他在社交媒体连续发布多条推文,回应柴怼怼风波。
5月14日,于东来再度发声,言辞激烈:“柴怼怼这种不分善恶的愚昧之人的存在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报应和救赎,就是这个社会的耻辱和悲哀。”这番话语不仅表达了对网络谣言的愤怒,更折射出企业家对网络环境的深切忧虑。
账号被封:网络空间清朗行动的重要一步
柴向前的恶意行为终于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7月2日,“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发布通报:抖音账号“柴怼怼”“怼怼柴”,小红书账号“柴怼怼”等,因无事实依据蓄意抹胖东来产品质量,恶意诋毁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并借机吸粉引流带货,已被依法依约关闭。
这是网络清朗行动的重要一步,表明了监管部门对网络谣言“零容忍”的态度。账号被封后,柴向前并未收敛,反而转向其他渠道继续其不当行为。
违法经营:妻子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22万
更深层次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7月22日,柴向前妻子肖某为法人的平阳县小丫茶饮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祛湿护肝等功效、销售无标签产品及未建立进货查验制度,被平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重罚。
监管部门查实,该公司存在三项违法行为:虚假宣传产品功效、销售无标签标识产品、未建立进货查验制度。最终,该公司被责令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停止虚假宣传行为,并罚款22万元。
这家公司与柴向前的“打假”人设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打着“打假”旗号吸引流量,一边却在经营涉嫌违法的产品。
立案侦查:从网络谣言到刑事犯罪
9月8日,柴向前被警方带走调查。平阳县公安局确认,柴向前等人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已被立案侦查。这意味着,他的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网络纠纷,而是涉嫌刑事犯罪。
据了解,柴向前利用其网红身份,通过抹黑其他企业吸引流量,进而推销自家产品。这些产品大多存在质量问题,有些甚至涉嫌虚假宣传和违规销售。
网络生态的警示:流量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柴怼怼”案件的发酵,给整个网络生态敲响了警钟。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兴起,部分网红为追求流量和利益,不惜制造谣言、抹黑他人,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
法律专家指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红更应该遵守法律法规,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恶意抹黑竞争对手来获取流量和利益,不仅违背商业道德,更可能触犯法律。
企业家的心声:期待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
于东来在回应“柴怼怼”事件时曾表示:“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善良和正义,而不是通过诋毁他人来获取关注和利益。”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企业家的心声。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很容易成为某些网红“碰瓷”的对象。如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监管升级:对网络谣言“零容忍”
“柴怼怼”案件的处理,显示了监管部门对网络谣言“零容忍”的态度。从账号封禁到刑事立案,一系列措施表明,国家正在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今年以来,网信办等部门连续出台多项规定,要求平台加强对内容的审核管理,对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抹黑的账号进行严肃处理。这些措施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供了制度保障。
“柴怼怼”从网红到犯罪嫌疑人的人生轨迹,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流量和利益不能成为违背法律和道德的理由;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案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网红推荐,不盲从、不轻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利益。
随着监管的加强和法律的完善,相信网络空间将更加清朗,真正成为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