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企员工在美被捕引发外交风波,李在明发声:深感责任重大,望勿损韩美关系

美国移民执法部门在佐治亚州突击检查韩国现代与LG合资电池厂,拘留475名员工(含300多名韩国人),引发韩企暂停在美项目,韩国总统李在明表示深感责任重大,呼吁避免此类事件影响韩美关…

美国移民执法部门在佐治亚州突击检查韩国现代与LG合资电池厂,拘留475名员工(含300多名韩国人),引发韩企暂停在美项目,韩国总统李在明表示深感责任重大,呼吁避免此类事件影响韩美关系。

9月9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就近期美国移民执法部门大规模抓捕韩国企业员工事件首次表态,称对此“深感责任重大”,并强调“为了韩美关系发展,希望不再发生韩国企业活动受到不当侵害的事件”。这番发言将一场突发的执法行动,推向了外交与经济关系的敏感高度。

一、突击执法:佐治亚州电池工厂的清晨行动

9月4日清晨,佐治亚州萨凡纳市郊外的电池工厂像往常一样开始运转。这座由现代汽车集团与LG新能源合资投建的工厂,是韩国企业赴美投资的标志性项目之一,承载着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愿景。

然而,这一天的工作被突如其来的执法行动打断。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出动大量人员,封锁工厂出入口,对员工身份进行突击核查。行动结束后,475名员工被拘留,理由是他们“缺乏合法居留或工作身份”。其中超过300人为韩国公民,多数是持短期商务签证或被派遣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

二、企业反应:停工、暂停派遣、紧急召回

事件发生后,韩国企业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LG新能源率先宣布:

  • 立即暂停该工厂的施工与运营;
  • 暂停所有赴美出差派遣计划;
  • 要求已在美国的员工暂留原地或立即回国。

现代汽车集团也建议原定赴美员工推迟行程,并开始全面核查在美员工的签证与居留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该工厂是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支持下吸引外资的重点项目,计划投资43亿美元,预计创造逾8000个就业岗位。如今工程暂停,不仅影响韩国企业的海外布局,也对美国本土的新能源产业链造成冲击。

三、舆论发酵:从个案到系统性风险的担忧

韩国媒体指出,此次事件暴露了韩国企业赴美投资的深层困境:

  • 签证政策与实务操作存在模糊地带,技术派遣人员容易陷入“合法入境、非法居留”的窘境;
  • 美国移民执法日趋严格,尤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
  • 类似问题可能波及三星、SK集团等在美投资的其它韩企。

《韩民族日报》评论称:“美国以‘国家安全’或‘移民合规’为由的行动,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外资企业的正常经营,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与经济问题。”

四、外交层面:李在明的表态与韩美关系的微妙时刻

李在明此次发言,虽语气克制但立场明确。
他未直接批评美方,但强调“韩国企业活动不应受到不当侵害”,实则暗指执法行动可能存在过度或选择性执法的嫌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发生在《通胀削减法案》实施背景下,该法案以“本土保护”为导向,要求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需在北美完成,导致大量外资企业赴美建厂,但也面临人力与技术输入的合规挑战。

分析认为,李在明的发言旨在平衡内外压力:
对内展现政府对海外公民与企业的保护姿态,对外则避免直接冲击韩美同盟关系。
事实上,韩国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之一,双方在芯片、电池、国防等领域的合作深度交织,任何摩擦都可能影响供应链与投资信心。

五、长远影响:外资赴美投资的“合规陷阱”?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外资企业在美国运营的合规风险。
尽管美国市场吸引力巨大,但复杂的签证制度、差异化的执法标准以及政策变动,常使外企陷入被动。
尤其是在高科技与新能源领域,技术人员的频繁往来与长期派驻已成为刚需,而现有签证类别(如B-1商务签证、L-1企业内部调动签证等)往往难以完全覆盖实际需求。

若此类问题得不到系统性解决,不仅韩国企业,其他国家对美投资也可能趋于谨慎。
正如一位首尔大学经济学教授所说:“美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需要提供更清晰的规则保障,否则‘再工业化’战略可能因人为障碍而打折扣。”

结语:一场执法行动背后的全球化悖论

从表面看,这是一起移民执法事件;但从本质看,它揭示了全球化与本土规则之间的张力。
美国希望通过政策吸引外资推动本土制造,却又因严格的移民控制使外资企业陷入人力困境;韩国企业希望借助美国市场实现技术输出与产业扩张,却可能在文化、制度与执法差异中遭遇“水土不服”。

如何在不损害双边关系的前提下解决具体问题?如何在规则执行中兼顾效率与公平?
这不仅是韩美两国面临的课题,也是所有跨国投资与合作必须面对的挑战。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