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以1208米跨径刷新纪录,助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9月9日,由在汉央企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以1208米的跨径刷新世界纪录,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2025年9月9日,长江之上再添一道壮丽风景。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将常州与泰州两座城市紧密相连。这座创下多项世界纪录的超级工程,不仅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技术实力,更成为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
创纪录的超级工程:1208米跨径惊艳世界
常泰长江大桥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公铁合建双层复合型过江通道,其1208米的跨径打破了俄罗斯海参崴跨海大桥保持13年的1104米纪录,成为新的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
大桥跨江段全长10.03公里,其中公铁合建段长5.3公里,由一座跨主航道的钢桁梁斜拉桥、两座跨专用航道的钢桁拱桥和一座非通航孔钢桁梁桥组成。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下层则集成了双向四车道城市道路和双线城际铁路,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融合。
高达350米的桥塔相当于120层楼高,巍然屹立于长江之上,成为沿线的新地标。斜拉桥的跨度越大,桥塔就要越高,技术难度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常泰长江大桥的成功建设,标志着中国在超大跨度桥梁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四大首创技术:中国智造的卓越体现
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工程,常泰长江大桥实现了四项首创设计,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者的智慧与创新。
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李镇介绍,这四项首创包括:减冲刷减自重台阶型沉井基础、“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保障了大桥的安全稳定,也为世界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其中,世界最大水中钢沉井的应用尤为引人注目。这种世界首创的减冲刷减自重台阶型沉井基础,就像大桥的一双“巨脚”,帮助桥体稳稳屹立于滔滔江水之中。
智能建造:科技赋能超级工程
大桥建设过程中,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中交二航局常泰长江大桥项目部负责人种爱秀表示,建设团队采用沉井智能取土下沉工艺,投入水下机械臂取土机器人等38台智能装备,创造了粉质黏土层大型沉井下沉最快纪录。
通过设置390个传感器,工程团队实现了对大桥基础施工的全过程实时监测,让这个庞然大物的建造过程变得可视、可测、可控。这种智能化建造模式,为未来超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最令人惊叹的是钢桁梁的安装过程。主桥由91个钢桁梁节段组成,最重梁段达1865.5吨,相当于要将31节复兴号列车提升至江面上60米高空,并与两边梁段实现毫米级对接。完成这一重任的是建设团队自主研发的1800吨级桥面吊机,这也是全球最大吨位的桥面吊机。
建设挑战:在“钢筋森林”中绣花
回顾近六年的建设历程,无数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中交二航局常泰长江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康学云回忆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桥主塔下横梁浇筑施工。”
常泰长江大桥的主塔采用空间四塔肢结构,横梁共有四道,混凝土用量达8600立方米,钢筋密度是普通横梁的5倍。“横梁内部钢筋密集的部位,连手都伸不进去,就像在钢筋森林中绣花。”康学云如此形容施工的精细程度。
建设团队还成功克服了铁路侧、公路侧拉力不平衡容易导致的桥梁横向变形等问题,确保了大桥的结构安全和运营稳定。
区域联通: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
常泰长江大桥的通车,极大地缩短了常州与泰州之间的时空距离。两地通行时间从原来的1小时20分钟缩短至20分钟左右,真正实现了“一小时生活圈”。
为方便群众出行,常泰两地还联合开行毗邻公交,进一步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这座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成为连接两地经济、文化、人员往来的重要纽带。
国家战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通车,对完善区域路网布局、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座超级工程对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中国桥梁建设技术国际领先的经典工程,常泰长江大桥将成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卓越实力。
未来展望:中国桥梁走向世界
常泰长江大桥的成功建设,标志着中国桥梁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后续更大跨度桥梁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从武汉到常州,从长江到世界,中国桥梁建设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向国际舞台。
这座大桥的建设历程,展现了中国工程师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基建的整体实力。在未来,这样的超级工程将继续推动中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
常泰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打通了地理上的天堑,更连接了经济发展的脉络,成为新时代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