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骑手服惊现“点男模”广告?平台紧急回应:非官方工服,系电商平台售卖

美团回应“骑手服印点男模广告”事件,称该服装并非官方工服,系电商平台售卖的仿制品,平台将持续打击侵权商品。 一则来自重庆的街头照片,将美团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照片中,一名身穿黄色…

美团回应“骑手服印点男模广告”事件,称该服装并非官方工服,系电商平台售卖的仿制品,平台将持续打击侵权商品。

一则来自重庆的街头照片,将美团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照片中,一名身穿黄色骑手服的男子正骑行穿梭于车流之中。看似寻常的外卖场景,却因他背后醒目的七个大字彻底变了味——“点男模,上美团APP”。
这张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的照片,瞬间点燃了公众的好奇与质疑:美团是否真的提供了这类边界模糊的服务?

一、一张照片引发的连锁反应:“美团还有这种业务?”

9月7日,重庆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这张照片,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千层浪。
许多网友在评论区直言“震惊”:“美团业务范围这么广了吗?”“这是可以说的吗?”
更有人付诸行动,立刻打开美团APP搜索“男模”等相关关键词,结果均显示“暂无相关服务”。

尽管部分理智的网友指出“可能是P图或恶搞”,但更多人仍半信半疑:
平台监管是否存在漏洞?是否有个别商户以隐蔽方式提供这类服务?
甚至有人调侃:“如果是真的,这算不算跨界创新?”

二、美团紧急回应:工服非官方出品,源自电商平台

事件发酵后,大皖新闻记者于9月8日联系美团进行求证。
美团方面回应明确:​​该服装并非美团官方骑手工作服​​,而是出自电商平台的第三方售卖产品。
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从去年至今,美团多次协助执法部门打击劣质头盔与伪造工服,也曾向相关电商平台发函,要求下架侵权商品。”

事实上,电商平台上一直存在“美团同款”“外卖工服定制”等商品链接。
不少商家提供“印字定制”服务,标语内容从励志口号到搞笑段子不一而足,甚至不乏打擦边球的现象。
而这件“点男模”工服,极可能是某个团队或个人为博眼球而进行的私人定制。

三、仿制工服乱象:平台打假之难与品牌保护之困

美团骑手服的仿制与售卖,早已不是新鲜事。
尽管平台多次打击,但电商平台上仍可轻易搜到“美团同款”服装,价格从20元到50元不等,部分商家甚至提供“印字定制”。
这些仿制工服不仅涉嫌商标侵权,还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

  • 冒充骑手进行诈骗;
  • 伪装身份进入小区或办公楼;
  • 甚至如本次事件一样,印制误导性广告损害品牌形象。

美团近年来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向平台投诉、协助执法查处等,但仿制工服产业链隐蔽分散,彻底根治难度极大。

四、舆论场的理性与调侃:品牌须警惕“梗传播”的副作用

事件发生后,舆论场迅速分为两派:
一派严肃批评“虚假宣传”“低俗营销”,呼吁平台加强监管;
另一派则开启调侃模式,将“点男模”编成段子,甚至衍生出“美团开通新业务线”的玩笑。

这种“梗传播”虽能带来短期流量,但对品牌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
一旦公众形成“美团与不良信息关联”的认知印象,或将对其长期积累的正向品牌价值造成损害。

五、平台回应背后的深层问题:如何守护品牌边界?

美团的快速回应值得肯定,但事件也折射出平台经济时代的新型挑战:

  1. ​商标侵权治理需跨平台协作​​:电商平台需加强对定制类商品的审核,杜绝侵权文本与标识;
  2. ​公众认知教育亟待加强​​:用户应意识到“非官方服装≠官方服务”,避免被误导;
  3. ​品牌需建立更敏捷的舆情响应机制​​:在谣言扩散前及时澄清,避免误读发酵。

结语:一场乌龙背后,是企业与公众的双重警惕

“点男模”事件最终被证实为一场乌龙,但它再次提醒我们: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时代,任何一张图片、一段视频都可能引发连锁解读。
对企业而言,守护品牌不仅需要法律维权,更需主动参与公众沟通,及时击碎谣言。
而对消费者来说,保持理性、审慎判断,不轻信、不盲从,才是应对信息洪流的根本之道。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