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辟谣“僧人受伤被赶”传闻,声明涉事者非本寺僧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2025年8月29日,一则“僧人受伤被赶出寺庙无人照料”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画面中,一名身着僧袍的男子蜷缩在墙角,配文直指开封大相国寺“见死不救”。短短6小时,该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评论区涌动着愤怒与质疑。然而当日下午,大相国寺朱红色山门前的电子屏突然亮起声明:“此人非我寺常住僧人,所述内容纯属恶意编造。”这座历经1400年风雨的古刹,以一场现代法治与佛教智慧并重的“破邪显正”,揭开了谣言的真相。

一、谣言风暴中的古刹:从“信陵君故宅”到4A景区的千年底色
大相国寺的每一块青砖都刻着历史的密码。此地原是战国信陵君的宅邸,北齐时始建为建国寺,唐睿宗李旦为纪念“相王”身份御赐“大相国寺”匾额。明清时期,这里既是禅林圣地,也是市井江湖——“百艺逞能,九流毕备”的盛况,连《东京梦华录》都感叹“非清静佛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修缮古寺,使其成为集宗教、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山门上朱红匾额的笔触仍保留唐代风骨,而寺内早已接入5G网络,僧众用手机处理香客预约。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让谣言传播者有机可乘:他们利用公众对“千年古刹”的想象,将虚构的“受伤僧人”与寺庙“商业化”“冷漠”等刻板印象捆绑,瞬间点燃舆论。
二、辟谣背后的“三重结界”:法律、信仰与科技
面对汹涌舆情,大相国寺的回应堪称危机公关范本:
- 法律利剑:声明发布后1小时内,寺院已向开封市公安局报案。住持释永信强调:“佛教讲慈悲,但绝不纵恶。伪造僧籍、诽谤三宝者,当受法律制裁。”
- 信仰澄明:寺方迅速组织居士团体走访周边,证实所谓“受伤僧人”实为长期在寺外乞讨的流浪者,从未列入僧籍。监院法师在抖音直播中展示《僧伽证》管理制度:“我寺213名常住僧人皆备案可查,岂容假冒?”
- 科技赋能:舆情小组调取寺门监控,证明视频拍摄地实为两公里外的废弃厂房。技术人员还溯源到首发账号——一个专职编造“寺庙黑料”的营销号,此前已因造谣少林寺被处罚。
这场反击不仅洗刷污名,更意外掀起“佛寺透明化”讨论。有网友感慨:“连千年古刹都要自证清白,可见网络谣言的毒害之深。”
三、谣言产业链下的“佛门困局”
大相国寺事件绝非孤例。近三年,全国至少有17起针对知名寺庙的造假视频,背后是条成熟的黑产链:
- 人设打造:伪造僧袍、戒牒成本不足百元,演员按剧本表演“被虐待”“还俗控诉”等桥段;
- 流量变现:敏感标题搭配古寺标签,单条视频广告分成可达万元;
- 情感操纵:利用公众对“佛门清净”的期待,刻意制造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
河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立新指出:“宗教场所已成谣言重灾区。犯罪团伙吃准了寺庙‘慈悲不争’的特质,却不知新时代的佛教界既有法律意识,更有‘金刚怒目’的魄力。”
四、从相国寺到全社会:破谣言的“禅机”
大相国寺的声明末尾,那句“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看似平常,却暗含佛理——佛教“正语”戒律与网络文明公约在此殊途同归。寺方还启动三项长效措施:
- 开放日机制:每月初一、十五邀请媒体参观僧舍、斋堂,消解信息不对称;
- 反谣基金:联合少林寺、灵隐寺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举报造假线索者;
- 文化正本:在抖音开设“真实的相国寺”专栏,用短视频展示僧人早课、古籍修复等真实场景。
结语:山门外的照壁与屏幕里的战场
站在大相国寺的山门前,左侧是刻着《金刚经》的明代照壁,右侧是滚动声明的LED屏。这座古刹用1400年时光教会我们:抵御谣言如同修行,既需“慈悲心”守护善意,也要“金刚力”斩断邪妄。当警方通报造谣者被刑拘时,监院法师拈香一炷:“佛门清净地,不容魍魉嚣。但盼此事后,众生多慧眼。”
注:大相国寺每日6:00-18:00开放,游客可通过官方公众号预约“谣言揭秘”导览服务,了解本次事件完整证据链及佛教辨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