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让河南千年文化“活”了起来,一眼穿越三千年。
推开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大门,我仿佛一脚踏进了一条奇妙的时空隧道。左边是代码与光影编织的未来,右边是墨香与甲骨沉淀的过往。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博览会与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这里双展联动,一场名为“河南范儿”的数字文化盛宴,正悄然上演。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展会。它是一场用现代科技重新翻译河南的尝试——用VR重现商朝的都城,用光影流转唤醒沉睡的甲骨,用数字平台传递非遗的温度。而我,就在这人流与光影的交汇处,被一种深沉而新颖的中原力量彻底“拿捏”。
一、甲骨文,不只是文字,更是“会呼吸”的历史
一进入“中原文化特色、河南数字出版”展区,我便被一片黑压压却热情高涨的人群吸引。走近一看,是一面巨大的“甲骨文百家姓互动墙”。墙上不是冰冷的刻痕,而是动态流转、触手可及的姓氏之源。
人们伸出手指,在屏幕上虔诚地滑动、查找。一位小女孩拉着爸爸的衣角喊:“我找到我们的‘李’字了!它好像一棵树!”她的父亲笑着点头,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刻。是的,甲骨文中的“李”正如树木结出果实的形态,穿越三千年的隐喻,在这一刻被一个孩子读懂。
不远处,郑州市民李女士正带着儿子站在《甲骨文·宇宙》艺术装置前久久不愿离去。她说:“这不是来看展,是来‘认亲’。”光影从顶部洒下,甲骨文字如星辰旋转、如河流奔涌,在孩子清澈的眼眸中投下闪烁的光芒。它们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中遥远的符号,而是可以凝视、可以触摸,甚至可以走进的“宇宙”。
而这,只是开始。
二、穿越!一场通往商朝的XR集体“幻游”
如果说甲骨文墙是静态的震撼,那么XR沉浸式大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就是一场极致的动态穿越。
观影区始终排着蜿蜒的长队。观众戴上头显设备的那一刻,表情立刻从好奇转为惊叹。有人微微张开了嘴,有人不自觉地伸手向前触摸——是的,他们“进入”了三千年前的商朝。
玄鸟从头顶掠过,青铜器在身旁闪烁着庄重的光泽,商代王子向你走来,宫殿、祭祀、市井生活次第展开。这不是观看,而是“在场”。一位刚体验完的年轻人脱口而出:“太神奇了,好像做了一场穿越梦,真想再‘回’去一次。”
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文化的舟筏,载着现代人的好奇与敬意,溯流而上,直抵华夏文明的源头。
三、非遗“触网”:当唐三彩、艾草香走上“云”端
走出炫目的数字展厅,我在书香河南阅读大会的“中原拾珍”板块慢下脚步。这里没有强烈的光影特效,却弥漫着另一种温暖踏实的气息。
洛阳唐三彩的马蹄仿佛仍踏着盛唐的节拍,牡丹瓷绽放出永不凋零的国色,南阳艾草的清香舒缓着都市人紧张的神经,烙画则以灼热之笔烙下宁静深远的画卷。
一位来自海南的图书出版人拿起一件唐三彩文创,反复端详后感叹:“这些东西摆在这里是‘藏品’,放在线上就是‘流量’。河南的文化真是又厚又活!”
正如他所说,这些非遗作品不再仅仅依赖于老师傅的双手和有限的线下市场。它们通过电商平台、短视频、数字博物馆走向全国,甚至世界。文化,正因为“上云”而变得可触、可感、可拥有。
四、“数实相融”: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让过去拥有未来
走在两个展区之间,我逐渐理解本届数博会更深一层的意图:它不是在炫耀技术,也不是在单纯怀旧,而是在做一场宏大的“实验”——如何让河南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真正“活”在当下。
正如策展人所说:“我们并不是要复原一个商朝,而是要激活一种认知。让甲骨文成为可参与的故事,让非遗成为可带走的记忆,让文化从书本上走下来,从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