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撞梗争议频发,行业亟待建立原创保护机制。
2025年,两档热门脱口秀节目《脱口秀友谊赛2》和《喜剧单口王2》即将迎来总决赛之际,选手Kid突然宣布退赛,引发了一场关于“撞梗”与“抄袭”的行业大讨论。

事件的起因是Kid在总决赛中的部分内容与另一位演员孙书恒直播内容高度相似。Kid坚称自己在决赛前并未观看孙书恒的直播,两人是独立创作出了相似内容,属于“撞梗”而非抄袭。孙书恒则以一句“咱开放麦见”的infp式回应,似乎为这场争议画上了休止符。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多位脱口秀演员纷纷“下场开团”,鸭绒发微博暗指“丧事喜办,是大剥削”,获得嘻哈、大国手、史密斯、王梓晗等人点赞。嘻哈更直言“黑白颠倒,是好斟酌”。随后佳佳、吴鼎、黑灯等人也相继发声,林简七甚至将话题发到了“寒山四”CP超话,引发粉丝围观。
网络传言Kid因“抄袭”被笑果文化处罚禁演,使得这场争议更加扑朔迷离。张鼎撰写“判词”继续“倒油”,指控Kid为“抄袭惯犯”,并称其“决赛被剪名次失”。只有小佳力挺Kid,描述他“半夜三点多还在改稿”的创作状态,强调“他不是king,也没有key,他就只是Kid”。
在这场混战中,王越的呼吁显得尤为理性:“出一套系统判定撞梗抄袭和洗稿”,避免同行间的无谓内耗。
撞梗现象面面观
今年两档节目开播以来,“撞梗”现象并不罕见。从本质上看,抄袭是恶意复制他人创作,而撞梗则是各自独立创作产生的巧合。脱口秀演员越是“撞梗”,越考验他们观察生活后提炼观点的能力,最终比拼的是谁更好笑、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题材撞车组中,女性演员们不约而同地关注“月经”话题。Echo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卫生巾开支,甜甜讨论“月经羞耻”,王越则以“几个人端着你腿去撞树,还连撞七天”的形象比喻让男性也能理解痛经感受。王越的成功在于将单一性别议题“全民化”,赋予表演更高层次。
陈艾和步惊云则在同一天更新的节目中各自谈及“死亡”话题。陈艾以“家住火葬场附近”为切入点,用冷峻黑色幽默阐述生死;步惊云则讲述姥爷“向死而生”的故事,以轻松方式笑对死亡。两者都将沉重话题变得生动有趣,用幽默消解恐惧。
年度热词“AI”也成为撞题焦点。00后复旦学生陈鸣飞从学生视角探讨AI伦理,而计算机硕士赛文则从专业角度分析AI在职场中的应用局限,两人都敏锐捕捉到了AI大规模应用背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撞梗组的表现更是五花八门。“新裤子乐队”成为今年脱口秀的热门梗,李宇春、何广智、嘻哈各自以不同方式使用这一梗,何广智甚至用谐音梗将滚圈两大知名乐队“打包带走”。
“西湖醋鱼”因其“难吃”接连被张骏和翟佳宁吐槽。张骏用“学术式”分析证明西湖醋鱼的难吃,只字不提难吃却让人全会心;翟佳宁则直接攻击,配以嫌弃表情具体化“难吃”二字。李宇春的“杭州还有什么呢?”看似为西湖醋鱼发声,实则坐实了“杭州美食荒漠”的称号。
《两只老虎》儿歌也被多位演员使用。王颖讲述乳腺癌手术经历时改编歌词缓解紧张,赋予儿歌新视角;庞博则为黑灯和小佳编写双人专场开场曲,内部梗“笋”味十足。
最微妙的是高中班主任墩儿和中专生小奇,两人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身份撞到“学生气”梗。墩儿说新教师上网“学生气”,小奇则讲hr不要中专生是因为他们没有“学生气”(没学过生气)。两人视角相反却体现了相似烦恼。
曾开过双人专场的林简七和高寒也隔空撞梗“莆田鞋”。林简七为假鞋赋予“莆田正品”概念,高寒则穿“阿迪达达斯”自称“假的假鞋不就是真的吗?”两人都出身“穷门”,是穿着同一代“莆田鞋”长大的兄弟。
撞梗背后的行业困境
观众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撞梗概率这么高?是选手互通有无,还是共同开选题会?《喜单2》和《脱友2》甚至有共同编剧张灏喆,难道是双面间谍?
实际上,“撞梗”更多是无意识行为。脱口秀讲究文本,涉及文本就容易“撞梗”、“撞选题”、“撞素材”。随着脱口秀演员增多,段子界没有查重系统,撞梗概率自然升高。
教主刘旸曾开玩笑说,如果和演员朋友共同经历一件事,谁能讲成段子就看谁先抢到共享单车去开放麦讲。这虽是梗,却反映了现实:圈子就那么大,演员遇到相似事件或共同困境,产生同样思考并写进段子很常见。
撞梗现象暴露了单口喜剧现状的利与弊。利在于演员们的输出反映了社会热点话题。脱口秀具有强烈当下性,美国脱口秀演员曾集体吐槽特朗普,中文脱口秀也从2016年王建国聊“二胎政策”发展到如今关注职场、女性困境和底层生活。
弊在于频繁撞梗本质上反映了公共表达监管收紧,许多题材成为“创作禁区”。演员被迫转向更安全领域,聊个人生活或吐槽职场。脱口秀的魅力本在于对社会现象的“冒犯”和“批判”,如今题材深度和吐槽力度大大降低,部分内容沦为情绪宣泄,缺乏对复杂问题的深度思考。
行业未来的思考
Kid退赛事件为脱口秀行业敲响警钟:如何界定抄袭与撞梗的边界?该如何保护原创?如何建立行业规范?这些都是脱口秀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撞梗”并非新鲜事,前几年节目中也有类似情况。如今撞梗更加明显,部分原因是观众审美疲劳。脱口秀培养出的资深观众对“预期违背”等笑点敏感度下降,需要更复杂的逻辑或情感共鸣刺激。
两档节目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年引入大量新鲜血液,新人们表演风格和擅长题材各异。尽管撞梗仍难完全避免,但行业正在尝试打破僵局,努力拓宽题材边界,为脱口秀未来注入更多可能性。
这或许是脱口秀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撞梗鉴定机制,既保护原创者的权益,也不误伤独立创作的巧合;需要拓宽创作边界,在允许的范围内探索更多社会议题;更需要提升创作深度,从简单情绪宣泄转向更有价值的社会观察与思考。
脱口秀作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喜剧形式之一,其健康发展需要演员、节目制作方、观众和监管部门的共同智慧。只有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中文脱口秀才能走得更远,真正成为记录时代、反思社会、带来欢乐的艺术形式。